当前位置:主页 > 耀世娱乐资讯 >
号手就位吊起大国重器!
时间:2023-12-11 11:36 点击次数:133

  2023年7月23日10时50分,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四象01星等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,任务取得圆满成功。

  火箭发射是万人一枪的大事业,离不开千千万航天人的协力攻关奋斗。在发射场有这样一个团队,他们是任务进场后第一批接触火箭的人,他们就是测试厂房的吊装分队,主要负责火箭、卫星的进场卸车、测试转轨、转载转场等工作,每一次任务成功的背后,都离不开他们的默默坚守。

  ▲2023年7月23日10时50分,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,张敬宜 拍摄。

  “号手就位,连接吊具!”火箭进场当天,测试厂房内行吊轰鸣,一道道嘹亮的哨声、口令声清脆响亮,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一、二级箭体进场卸车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,吊装分队成员早已集结完毕,开始卸车前准备工作。

  负责这次任务吊装的指挥员是张杨,今年是他在发射场工作的第14个年头。卸车正式开始前,他正在向团队成员交代注意事项、提醒操作细节。

  “火箭箭体体积大、质量重,内部有很多精密仪器件,对吊装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整个吊装过程必须严而又严、慎而又慎、细而又细。”张杨说。

  吊绳连接检查完毕后,火箭卸车工作正式开始。张杨一边挥舞着指挥旗、一边奋力地吹着哨子,行吊操作手杜祎凡根据旗语、哨声娴熟地控制行吊缓缓升起,精准抵达指定位置。

  吊装过程中,大厅内声音嘈杂,旗语和哨声是指挥员和操作手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手段,操作手不仅要从中判断行吊的升降、方向、启停变化,还要通过哨音的长短识别行吊档位的高低。

  “指挥员和行吊操作手的配合默契度直接决定吊装的精准度。”测试厂房负责人刘士权告诉笔者。为此,两人要进行成千上万次的听音和识旗训练,才能形成高度默契。

  在一起搭档的六七年间,张杨和杜祎凡已经共同参与30余次吊装任务,早已熟悉到一个眼神、一个动作就清楚对方想干什么。

  “连接产品!”收到指令后,1号操作手叶启龙迅速登上梯子,将吊具稳稳地连接到箭体上。随后,副操作手、二岗人员分别上岗检查连接点,确保万无一失。“为确保各项操作精准无误,吊装分队严格按照指挥口令化、操作规程化等标准实施操作,重要操作落实双人双岗把关、打勾确认等制度,坚决杜绝误指挥、误操作等现象发生。”叶启龙谈到。

  叶启龙不仅是吊装操作手,同时也是一名配电员,担负着厂房的配电值班工作。他告诉笔者,吊装分队很多成员都是一人多岗,张杨是配气专业、李航是空调专业……平时大家都在各自专业岗位上工作,任务前集结在一起训练磨合,每名成员都很用心,大家配合起来也很默契。前不久,吊装分队还在发射场组织的行吊比拼中获得第一名。

  “起吊产品”“稳定产品”“解脱连接”……在吊装分队的密切配合下,巨大的火箭被缓缓吊起,精准停落在指定位置,整个吊装过程平稳起吊,一次到位,支架、连接零误差,两级箭体卸车完毕仅用了40分钟。

  “以往我们完成两级火箭卸车需要一个多小时,现在不管是人员、时间都得到了大幅精简。”担任吊装指挥六七年时间,张杨带着吊装分队刻苦训练,不断优化操作流程、调整人员分工、完善方案预案,时间从60分钟到50分钟再到40分钟,人员从19人到15人再到11人,在不断的苦练巧练、守正创新中,吊装过程实现了越来越快、越来越稳、越来越高效的转变。

  “我们作为火箭进场第一站,能否安全圆满完成任务,直接影响火箭、卫星的测试、转场等工作,容不得半点闪失。”提起吊装分队,张杨满脸骄傲,“我们吊起的是大国重器,挺起的是民族脊梁,作为中国航天的一员,我为自己的事业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!”

Copyright © 2028 耀世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